2024上半年度学校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奋力践行职业教育新使命,聚力推进事业发展高质量,为建设工业特色鲜明的一流高职院校做出了不懈努力。下半年度,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评价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行动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增强全面改革意识
全校师生员工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学习贯彻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统筹做好各级各类学习培训、主题宣讲宣传、专题调查研究,切实增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围绕学校重点难点和问题短板,凝聚改革共识、激发改革活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取得实效。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党建工作水平
进一步巩固学校党纪学习教育的经验成果,落实党员干部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任务,组织开展干部专题调研。推进省级和校级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项目建设,形成任务分解表,明确阶段性成果,有序推进建设工作。组织开展校级党建工作创新奖和优秀党日活动评选工作。认真对照2024年苏州市高校党的建设考核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党建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提前做好党建考核的准备工作。
3.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切实提升文化育人质量实效
规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两个清单”,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用好舆情智能监测分析及发布检校系统,不断提升舆情研判、应急处置和引导管控能力。推动校级网络思政中心建设,促进思政教育与融媒体交互融合,进一步从立足师生,贴近受众,突出原创的角度,创作生产融媒体作品,增强作品价值引领力和影响力。围绕“新时代新职业新工匠”“未来工匠说”“祖国成就我来讲”等主题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以守初心、铸匠心、求创新为主线,完成学校天工楼大厅“智能制造匠心园”建设,努力将“工匠文化”打造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苏工特色校园文化。
4.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做好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
认真推进市委巡察整改工作,围绕党委部署和整改清单,紧盯各项任务整改时限、整改实效,按时完成42个问题的120项任务举措。结合学校中心工作,聚焦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弥补制度漏洞,努力把整改结果转化为改革动力和发展成果。贯通监督合力,开展第二轮学校党委协同督查,对精密制造学院党总支和汽车工程学院党总支开展全面“政治体检”。加强“日常+专项+节点”监督,抓实日常监督检查,突出专项监督检查,紧盯节点监督检查。多形式开展“廉风洁雨”廉洁文化系列活动。
5.全面优化专业结构,全力冲刺新一轮国家“双高”申报
聚焦苏州地方重点产业,调整优化学校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全面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双创学院”,改革合作模式和实体化运作方式。开展二级学院改革试点,强化二级学院功能和作用,推进校企共同体建设,积极探索开展混合所有制专业建设。深化“三教”改革,深耕质量工程,着力培育教育教学成果。
6.加快推进重点项目,以提优补短迎接高质量考核
牢固树立争先创优的鲜明导向,对照考核清单,巩固优势、突破均势、缩小劣势。狠抓短板,针对薄弱环节和排名靠后指标,深入研判分析、补短补弱,在高水平科研项目、产业学院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等方面积极行动,夯实基础,减少失分率。继续巩固“双高”专业群建设、高质量的师生竞赛优势,提升得分率。抓牢底线,加强学校治理和安全维稳工作,时刻绷紧思想之弦,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消除突发事故隐患,杜绝扣分率。
7.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校工程
持续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和工匠大师,发挥“苏工大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新增省级“333工程”培养对象2~3人,引进到岗高层次人才20人以上,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达23%以上。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召开教师节专题座谈。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校级大师工作室遴选,建立专任教师专业实践项目制度,组织项目内博士实质性融入企业,探索建立“双师双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培养机制。
8.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凝心铸魂培育智慧工匠人才
以培育智慧工匠人才为主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培育思政教育品牌,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组织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活动周、“学宪法讲宪法”“大学生知识竞赛”“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完善线下“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学生业务“一窗通办”。研讨出台发展型资助实施方案,建立动态学生帮扶库。优化就业服务举措,深推职业生涯教育,持续开展就业三级帮扶,确保202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年终就业率达96%。
9.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推进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实践
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持续完善新产业发展研究院(苏工智库)建设,积极产出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全面加强校企合作,建优建强合作平台,引入新的校企合作项目。支持二级学院改革试点,开展数据化、标准化建设,建立监控评估体系,梳理修订校企合作制度文件。完善非学历社会培训管理体系、工作流程及激励措施,不断拓展学校社会培训服务能力。
10.稳步落实对外工作,开拓对外交流合作崭新局面
注重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教学的国际化化水平。组织参加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展和“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完善“中俄国际交流与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落地。推进越南“郑和学院”项目建设,开展国(境)外技术技能培训,办好下半年越南优秀学生来校短期研修项目。推进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未来技术技能与人文交流人才国际训练基地——“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基地”“工业物联网基地”建设,开发并输出国际专业课程标准1套。
11.深化学校内部治理,持续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水平
努力提升校园硬件设施水平和校园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育管理升级赋能。持续推进校园环境建设,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有序推进学生宿舍维修维护、天健楼维修改造、天工楼电力增容二期工程、校园绿化美化等项目,有效提升师生满意度。强化内控管理,科学编制2025年学校预算,实施学校自主管理项目的绩效考核。开展消防安全月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抓好各项安全维稳工作,推进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